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

改革興利 需要快狠準

改革興利 需要快狠準
改革,是多麼義正詞嚴的標識,但是近來為官者似乎諱言「改革」兩字,甚至有少數聞改革而色變,社會上亦有不少人對改革怨聲載道,認為愈改愈糟,寧願不改。何時台灣的人從希冀改革變成厭惡的?不得不說,十年來,藉改革之名所行改革之事者,其目的、規劃的方式、與社會期待的落差,以及眼光看短不看長,忽略對台灣長期的影響等都有諸多問題,最後,得少失多,民意自然流失。國人感受最深的應是教改,1996年教育部長吳京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,爭議雖有,仍獲肯定,但是至今最為人詬病的是開放大學設立門檻。大學普設,高品質師資來源不足,重量不重質,17年後的今天,大學生滿街走,台灣人力素質嚴重衰退,競爭力減弱,加上學生來源不足,發生供過於求的窘態,有待結構性的改革重整。同時技職教育式微,產業中的黑手人力萎縮,對台灣經濟影響甚巨。教育為百年大計,當時缺乏遠見,讓人不禁為之長嘆。近日12年國教延長引起的紛擾,亦使人懷念九年國教的規劃與推行,首先新校設立與舊校擴充的財源,來自於當時財政部長劉大中一次稅改所增加的稅收,其次則是妥善規劃擴張師範學制,培育足夠的中小學師資,步步為營,與今日所見,幾乎不可同日而語。至於賦稅改革,應是當今政權的最大敗筆。2009年賦改將高累進的遺贈稅改為低的比例稅,以租稅公平之名行富人減稅之實,造成學者退席之遺憾,雖謂是為了刺激經濟,引導台資回流,唯缺乏整體規劃,既未增加實質生產投資,又未規劃資金去路,成為台灣資產泡沫的來源與貧富差距拉大的主因。證所稅改革具有明顯的瑕疵,股市指數8,500點的鍋蓋,干擾市場的交易,而對外資的優渥帶來了大量假外資,結果是證交稅因股市低迷,短收了550億,不管立法院如何修訂,證所稅稅收可能極為有限,租稅公平則消失不見。嚴格地說,開徵證所稅之前,應就其經濟的效應、稅負的歸宿、稅務行政考量、相關的租稅配套措施,以及落實租稅公平的手段都要做嚴謹的規劃分析,而非粗糙地先求有再求好就能草草上陣的。如此看來,反而是前朝財政部內戲稱的三次賦改—最低稅負制,堪稱成功。另一個值得談的是金改,阿扁時代的258一次金改,將台灣銀行體系的壞帳比率降到5%,這種對外公開揭示等於承認台灣已經進入金融危機(因為正常的比率是小於1%),難以稱為改革。二次金改實質上是一個公營銀行民營化的改革,可惜的是被弊案掩蓋,瑜不掩瑕。當時真正可值得一書的,一是2001年後的金控開放,金控的跨業經營產生的範疇經濟綜效,使得當時面臨近2兆壞帳,幾近衰竭的銀行體系得以再度站起來,同時購併部分的問題銀行也解決了當時的金融問題。另一個是金管會的成立,金融管理一元化,在任何國家都會敲鑼打鼓的金改,卻未被阿扁團隊視為主要政績。阿扁經驗在前,馬政府投鼠忌器,至今未碰金改,可是市場已經開步向前,不再等待了。當然,談改革不能不談司法改革,先則籠罩在買官疑雲之中,後在貪汙弊案審理中,司法的貞操又被民間否定,整個公信力被質疑,司改自然也大打折扣。事實上,政府、人民都要面對進入21世紀後的變局,金融海嘯帶來的是全球都在不斷調整因應,尋求一條未來的道路。身處其中,台灣不能不做改革,否則難以生存,只是所謂的改革一定要在戒慎恐懼,嚴謹規劃,凝聚全民的共識下,為台灣的未來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發展空間,而不是推出一套套虛而不實,粗糙難行的短視改革方案。去弊興利,時不我予,當周圍的國家都跑在前面的時候,要奮起直追,不能再落後了。
【2013/06/12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全文網址: 改革興利 需要快狠準 | 社論 | 意見評論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1/%E6%94%B9%E9%9D%A9%E8%88%88%E5%88%A9%20%E9%9C%80%E8%A6%81%E5%BF%AB%E7%8B%A0%E6%BA%96-7958414.shtml#ixzz2VzfXkIbD
Power By udn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